反腰型
这么走路乍看之下背脊挺得很直,显得有精神,但仔细观察会发现,他们的腰部却是朝后方反折的,这多是由腹肌及背肌不平衡造成的,常见于腹肌较弱的女性。用此种方式走路,腰部会产生沉重、疲劳感。
螃蟹型
走路时腿朝外弯,常见于腿部肌肉特别粗壮的男性及骨盘松弛的女性。这种走路方式通常和骨骼歪斜有关,时间长了会导致膝盖和髋关节疼痛。这类人走路时要尽量让脚尖朝前迈出。
屈膝型
多见于年纪大的人,主要是因为躯干肌肉整体性衰退,呈现无法支撑的状态,导致膝盖弯曲,需靠大腿前侧肌肉支撑。如此一来,腹部深层的髂腰肌更加衰弱,躯干肌肉得不到锻炼,陷入老化的恶性循环。
左右倾斜型
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用的一侧手脚,因此肌肉的发达程度不平衡,会使骨盆左右倾斜,而身体为了取得平衡,全身骨骼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,走起路来左右倾斜,时间长了会导致单侧脚踝痛、膝盖痛。这类人尤其要注意,不能长时间用一只手拿重物,或是单腿站。
下面这几种走路姿势会让腿变粗。
踢着脚走
如果踢着脚走,走的时候会让身体有前倾的趋势,走路时只有脚尖踢到地面,膝盖一弯,脚跟就往上一提。致使腰部很少出力,像走小碎步一样。如果有踢着走的习惯,平时就要多加注意,以免使得整条腿都变粗。
压着脚走
与踢着走很类似,但是这种压脚走的方式却是双脚着地的时间比提脚走的人长。走的时候身体重量会整个压在脚尖上,然后再抬起来。如果长久如此下去,会导致腿肚的肌肉越来越发达,那就会有讨厌的萝卜腿出现。
脚后跟蹭地
平时我们会发现,有的人走路时的脚步声会很重,或者鞋子会一直蹭着地,发出声音,这种走路姿势不仅容易引起腰痛,还会让大腿变粗,一直减不下来,而且容易引起足底疼痛。
踮着脚掌走
很多人踮脚是用前脚掌而不是用脚趾,这就会使大腿前侧累、容易粗,而且用大脚拇趾发力会感觉到是屁股发力的感觉,让比较弱、平时运动不到的大腿内侧,在走路过程中也有发力。
很多人认为每天从早忙到晚,很难抽出时间运动,其实日常的步行走路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。学会正确的走路姿势,才能更好地保证身体健康。正确的走路姿势是怎样的?
人走路时往往通过足弓缓冲受力,人走路的方式与足弓的特点息息相关,从脚跟落地到脚掌离开地面,足底接触地面的顺序是,外足弓——横足弓——纵足弓。走路时脚跟应该先着地,脚尖朝向正前方,左右脚内侧则以平行方式走在同一条直线上,做出从胸部开始向前挺出去的感觉,将力道用于脚踝的状态行走,股关节收紧能够矫正骨盘的歪斜。
正确的走姿是要挺直身体,不宜弯腰低头,重心微向前、双足微向外,并指向前方,双臂自然摆动,每步都要运用大腿的力量轻抬膝盖,轻轻踏前,运用整个腿部由脚跟至脚掌与地面接触,脚尖最后离开地面,形成一个循环,步幅则根据高度、下肢长度等因人而异,以舒适为度。
正确的走姿并不是僵硬的“下半身运动”,肩膀、胯部也要配合摆动,肩膀要放松,既不要向前耸,也不要向后塌,耳朵、肩膀、髋关节、膝盖应该在一条直线上,随着步伐自然摆动,以控制重心变化,使步行更协调。
在运动之前,应该进行10到20分钟的伸展运动,以提高全身柔软度,防止运动过程中受伤。走路时,用肚子发力,腰部处于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,微微抬起下巴,视线看向前方15-20米处。双手微微握拳并前后摆动,双脚保持平衡。为了保持正确的姿势,腰部和腿部的肌肉会保持一种紧张的状态,这样可以减少椎间盘的压力,强化脊椎周边的肌肉群。平地时,脚后跟先落地。相反,在上台阶时,应该脚尖先落地。上坡路时,应该保持上身直立,后腿弯曲保持身体的平衡。
随着年龄和个人运动能力的不同,走路的方法和强度也应该有差别。
二三十岁的人群,过分相信自己的体力进行过量的运动,从而导致膝盖软骨破裂,肩膀脱臼等运动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,所以应该格外注意。
四五十岁的情况,为了保持并提高心脏和心肺机能,以及骨头和肌肉的机能,快步走或是骑自行车等运动效果更好。进行登山等户外运动时,尤其需要注意不给脊椎和关节带来伤害。
对于老年人来说,与进行高强度的运动相比,每天1小时左右的低强度运动更好,因此最好选择散步。
专家还表示,平时运动量不足或者是腰部有微弱痛症的话,不应该长时间的进行走路运动。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,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更加有利于防止运动过程中受伤情况的发生。